三种依恋模式
是的,豆子开始探索外部世界。这和以往的探索不同。以往探索还是在妈妈怀里,用眼睛更多。而现在,自己会爬行了,探索的愿望更加强烈了。但与妈妈分离,这还是很痛苦的。因此豆子用了最折中的方式:探索一下,看看妈妈。只要妈妈在那里,他就可以放心地去探索属于自己的世界,因为他知道,妈妈在,就是安全的。这有点像是有劳动保护下的安全生产;又有点像是有安全绳保护下的登山。
豆子的依恋模式显然是安全型的。可以离开妈妈,妈妈回来抱自己的时候很享受。会向妈妈提出自己亲密需要,并能在被满足后,又一次离开妈妈。
也有宝宝在这个时候会出现矛盾型的依恋方式。妈妈不在,很焦虑,哭闹。妈妈回来,他又不需要,甚至推开妈妈。这是为什么呢?是因为宝宝内心的妈妈有两个,没有被整合好。离开自己的妈妈,是自己需要的,能给予自己满足的“好妈妈”,所以为失去她而哭泣、焦虑;眼前那个,是让自己体会到痛苦、恐惧不安的“坏妈妈”,所以生气、推开。为什么眼前那个妈妈会让孩子体会到痛苦、恐惧不安?原因在于,在宝宝没有准备的情况下,妈妈单方面进行了分离行为。也就是说,妈妈没有顾及宝宝需要,断然离开了宝宝,并且没有给宝宝一个承诺或者回来的期限。假如你本来一整天都跟宝宝在一起,某一天却很突然地一整天没有人影,孩子就很容易产生这种感觉。很多职业女性的宝宝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。
还有一种是回避型的依恋模式。宝宝对妈妈似乎不在乎,妈妈走也好,来也好,无所谓。他/她总是独自玩耍,缺乏和妈妈之间的交流。这有点像是没有安全保护情况下的探险,有点悲壮的意思。什么样的照料方式促使宝宝这样呢? 通常是由于妈妈相对没有照料能力,从一开始就没有顾及到宝宝的需要,不是从尊重宝宝需要的角度去给予满足,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判断去把一些东西强加给宝宝。比如宝宝明明是因饥饿而哭泣,妈妈却只是一味的抱着,哄着;宝宝强烈需要独自对外界进行探索,她又不由分说剥夺宝宝探索的机会,反正怎样都不让宝宝满足。这样的妈妈令宝宝无法产生期待了,能对宝贝来说,既然依恋关系带来的总是挫折,还不如自己满足自己好了,所以就会回避妈妈了。
依恋模式对成人的影响
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·鲍尔比(Bowlby)提出,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。鲍尔比观察到,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(如哭喊、紧抓不放、疯狂地寻找)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。在当时,精神分析著述者们认为,婴儿的这些表达是婴儿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的表现,它们被调动起来,以抑制情感痛苦。但鲍尔比指出,在许多哺乳动物中这种表达是很常见的,他认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功能。
鲍尔比依据行为理论做出假定:这些依恋行为,如哭喊和搜寻,是与原有依恋对象(即提供支持、保护和照顾的人)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。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,是因为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幼儿都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,他们都依赖于“年长而聪明”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。鲍尔比认为,在进化的历程中,能够与一个依恋对象维持亲近关系(通过看起来可爱或借助依恋行为来维持)的婴儿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龄。自然选择渐渐地“设计”出一套他称之为“依恋行为系统”的动机控制系统,用以调整与所依恋对象的亲近关系。
依恋行为系统是依恋理论中的重要概念,因为它从总体上使这两者联系起来:人类发展的行为模式、情感调节和人格的现代理论。在鲍尔比看来,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“询问”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: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?他接受我吗?他关注我吗?如果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“是”,则孩子会感到被爱、安全、自信,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、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。但是,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“否”,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,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: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。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,直到孩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,或者直到孩子“精疲力竭”,后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分离或失踪的情境中。鲍尔比相信,在这种无助的情境中孩子会体验到失望和抑郁。